《亮报》:对安徽来说,“皖电东送”有哪些经济和能源方面的意义?
徐志:“十一五”期间,“皖电东送”一期工程进展顺利,对华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在,“皖电东送”二期工程即将展开,我想从这几个方面来谈一下:
一是贯彻落实了国家中部崛起战略。国务院制定的促进中部崛起规划里,明确提出了按照优化布局、集中开发、高效利用、精深加工、安全环保的原则来巩固和提升重要原材料基地的地位,推进大型煤矿开发,加快电力和电网建设。“皖电东送”贯彻落实了这一要求。
二是体现了优化电力布局的要求。对安徽来说,“皖电东送”的实施快速提升了安徽电力行业的规模,特别是技术装备水平。“十一五”期间,通过工程带动,安徽省的电力装机增加了1700万千瓦,60万机组的比重提高了51%,供电煤耗下降了近10%。电网建设也全面加强,形成了东、中、西三个500千伏的输电通道,主网架也实现了从220千伏向500千伏的跨越。
三是提升安徽能源行业的竞争力。“皖电东送”中,有很多项目实现了煤电联营和煤电一体化,带动了两淮煤炭基地的开发,整个能源行业竞争力得以提升。
四是带动皖北地区的发展。“皖电东送”工程直接投资达700多亿元,这些投资将促进皖北地区的经济发展。以一期工程为例,720万千瓦机组投产以来,每年向华东送电接近400亿千瓦时,年销售收入达130亿~140亿元,这是安徽的直接收益。
五是保障“长三角”地区的电力供应。“长三角”电力需求大,但能源匮乏、环保空间小,比较来看,在安徽建立煤电基地向“长三角”送电更合适,这将有助于华东地区大量减排二氧化碳、二氧化硫。
六是加强华东区域电网的稳定运行。此前,华东地区外受电主要来自三峡水电,但水电季节性影响明显。“皖电东送”建成后,对华东电网是一个稳定的支撑,将大大增强其安全稳定性和调度的灵活性,大大提升“长三角”的电力保障能力。
2010年5月,安徽蚌埠供电公司员工在“皖电东送”淮河大跨越段开展安全巡视。牛路 摄(英大图片)
《亮报》:建设特高压通道对“皖电东送”有什么样的提升?
徐志:一是技术水平得到提升,我国特高压输电代表着世界上最先进的水平,其建设应用也会提升节能减排方面的环保效益。
二是经济社会方面的效益明显。就输煤和输电来说,按照目前的销售价格来算,用不到2000万吨的煤来保障“皖电东送”,带来的效益大概是160亿元,而如果直接输煤的话大概也就是140亿元,这是有落差的。煤价较低时,这一落差更大,这还不考虑运输方面的影响。我个人觉得,更为重要的是,“皖电东送”促进了安徽省煤电一体化的实现,能提升能源企业的竞争力,而且减小了煤炭领域的购需风险。因为煤价波动较大,而电价相对稳定,煤电联合稳定地向华东送电,就能减小市场风险。
《亮报》:未来,安徽省将有怎样的能源布局?
徐志:安徽经济发展非常快,自身用电需求也在不断攀升。“十一五”期间,安徽的电力需求平均每年增长13.1%,是华东地区增长率最高的,预计“十二五”期间还会保持较高增速。因此,我们希望国家在进行“皖电东送”工程的同时,对安徽的电源和电网建设给予支持,特别是加强江北跟江南互济通道的建设。例如“皖电东送”特高压工程是从淮南到上海,以后是不是能延伸到煤炭资源更为丰富的安徽北部?
从长期来看,安徽的能源保障也是一个问题——安徽富煤,但少油少气,能源结构非常单一,而从支撑能源结构的煤炭本身来说,也会有一个资源枯竭的问题,应该提前谋划这个事情。我们将加大对新能源的利用,比如利用麦秆进行生物质发电,另外加强天然气资源的引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