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在沈阳法库陶瓷工业园内,一排整齐的气化炉正源源不断地为其下游的陶瓷企业输送工业燃料。若满负荷运行,每小时可提供20万方工业燃气。经过一年多的试运行,这个目前国内最大的商用洁净煤技术园区集中供气项目终于正式投入运营。
这一项目是由上市公司科达机电和沈阳燃气共同投资的。科达机电这家“老牌”的陶瓷机械制造商,如今摇身一变,开始向陶瓷企业输送清洁煤气。对于转型的初衷,科达机电董事长边程告诉记者,陶瓷企业传统的“燃煤”方式已难以为继,企业转型正是发现了洁净煤市场的巨大商机。
然而,业界悉知,由于路线纷争,洁净煤技术的推广并非一帆风顺。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秘书长骆建华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基于中国能源禀赋的特点,与控制煤炭消费总量相比,煤炭的清洁化利用更为重要和迫切。
由于社会认知不足,边程表示,起初,企业自行投资从卖“气”开始,随着项目的推进,市场打开了之后,才开始卖设备(煤气化炉)。如今,设备订单满满、尝到了“甜头”的他坦言,项目推进的最大障碍依然是缺少政策扶持。
装备市场潜力超千亿
骆建华告诉记者,“据我们了解,‘十二五’前三年只完成了既定节能减排目标的54%,没有实现60%的目标。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与煤炭没有清洁化利用有关。”
在4月22日举办的清洁煤气项目运营研讨会上,与会专家表示,我国10000多套传统两段式固定床煤气发生炉,每年耗煤超出2亿吨,全部采用洁净煤技术年可节煤2200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150万吨,减少酚水排放1900万吨。如果实施天然气替代,则需要1300亿立方米增量天然气。
由于天然气供应的空间相对有限,煤制天然气短期内也不能担当主角,目前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短期内难以改变。通过发展清洁技术,以高效、清洁的方式利用煤炭资源成为提高洁净能源占比的最佳方案。
当前,我国工业污染主要集中在金属冶炼、电力、化工原料、水泥、陶瓷、玻璃等行业,这些行业将成为清洁煤气化重点推广行业。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副会长贾康表示,目前,玻璃和陶瓷行业使用的水煤气装置高达1万台,用煤量1亿吨左右。由于没有环保处理设施,加上燃煤效率低,污染物排放物量大,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十分严重。
如果上述行业推广清洁煤气化技术,热效率可提高15%以上,并且能稳定达标排放,可减少该领域煤炭消费量2000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25万吨、酚水排放200万吨,同时拉动我国环保产业产值约1万亿元,对污染治理和环保产业拉动均有重要意义。
据了解,科达机电的清洁煤气化系统最初是为陶瓷行业开发的,但2013年订单爆发的主要大客户却是信发、锦江等氧化铝企业。据该公司2013年年报,去年该公司煤气化炉在氧化铝和陶瓷行业企业中推广应用,已累计获得9.3亿元订单和5.78亿元框架协议。
东北大学设计研究院的崔德成教授告诉记者,目前,由于环保不过关,很多地方已经禁止氧化铝企业再上一段、二段炉,而天然气成本高,洁净煤装备成为陶瓷企业老旧装备替换的首选。
专家测算,2012年,氧化铝行业产能约4700万吨,按照10万吨/万方的设备配比看,氧化铝行业有470万方煤气炉替换需求,按照平均投资额1500万/万方估算,氧化铝行业的理论替换需求约为71亿元。而陶瓷行业有超过300条生产线,玻璃行业超过2000条生产线,同时清洁煤气化技术还有望拓展至其他冶金及焦化行业,其市场空间超过1000亿。
技术装备亟待政策扶持
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科达机电的洁净煤项目在同日投入商业运营,备受业界关注的是其突出的环保指标。据了解,该清洁煤气项目集中煤气化的转换效率高达83%,煤气含硫量低于20毫克/立方米,粉尘含量低于10毫克/立方米,实现了酚氰废水、焦油的零排放。
骆建华认为,煤炭的清洁利用对于陶瓷工业园区的空气污染防治恰逢其时。即便如此,洁净煤技术在推广过程中遇到的阻力依然很多,例如,目前各地政府对洁净煤的认识和舆论引导远不到位,普遍认为燃煤就等于污染。许多东部省份,如广东、浙江等地,为解决大气污染问题,强制性出台了限制工业用煤、推动天然气使用的政策,对洁净煤项目重视不够,甚至不予批准。有些地区由于天然气供给不足,以气代煤政策难以落地,同时对洁净煤技术又缺乏认识,致使工业燃煤改造进展缓慢。
而且,目前我国对洁净煤技术和专有装备研发的政策扶持不足。相比较,可再生能源电价补贴每年超出200亿元,但目前国家对洁净煤产业的支持力度却微乎其微。
为加快推进洁净煤技术的发展,贾康建议,国家能源局、环保部等主管部门应尽快制定洁净煤技术行业标准,对各种洁净煤技术加以甄别和认证,并予以推广,改变目前各地“一刀切”的限煤政策。
他建议,制定非洁净煤设备的强制淘汰时间表。对目前许多行业正在使用的非洁净煤技术和设备,国家应制定强制淘汰政策,并明确淘汰时间表。同时,可考虑对企业拆除非洁净煤设备和运用新技术新设备予以一定的补贴。
贾康强调,要加大对洁净煤技术、专有装备、产业化示范项目的政策扶持。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就洁净煤技术、专有装备、产业化示范项目建立国家层面专项基金,并加大已有政策扶持力度。建议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税总局《环境保护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中增列“洁净煤相关设备及产业化项目”类别。建议财政部比照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财政奖励办法,对工业园区集中制气、分散用能项目的节煤量,给予财政奖励,原则为“谁投资谁受奖”。
相关链接
中国装备制造业面临双重压力
我国是全球装备制造业大国,但是,却面临大而不强的局面。相关数据显示,我国许多装备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产值比重超全球三分之一。然而,目前我国的装备制造业的高端产品和中低端产品都面临严峻的挑战,核心竞争力正在被削减。
尚普咨询制造行业分析师指出:相关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装备制造业产值规模突破20万亿元,占全球装备制造业的比重超过1/3,稳居世界首位。我国多数装备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以出口为导向的我国装备制造业当前面临全球需求结构变化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冲击,正面临双重压力。
近年来,随着装备工业快速发展,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装备制造业大国,但离装备制造业强国还有一段距离,一些核心部件和关键材料商仍然依赖进口。一方面,我国高端设备的核心技术与国外还有很大的差距,并不断受到国外的制约,另一方面,其他国家,尤其是东南亚一些国家,正在以更加低廉的劳动力和优惠的投资政策,吸引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
为提升我国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的“四基”发展水平,推进我国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今年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颁发了《加快推进工业强基指导意见》。
业内人士指出,当前我国装备制造业落后的瓶颈问题,源于基础原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工艺技术落后,产业基础薄弱,严重制约了重大装备现代化的进程。面对全球新一轮工业技术革命,国际装备制造业已由过去的大鱼吃小鱼转为快鱼吃慢鱼的时期,营造“快鱼”法则,关键在于提升基础配件、基础原材料和基础工艺与技术的国际竞争力,提升我国重大装备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作用力,加速由装备大国向装备强国转型的步伐。
在高端设备上,我国仍受到发达国家的制约,差距在不断拉大。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研发设计水平较低,试验检测手段不足,关键共性技术缺失,基础配套能力不足,核心零部件受制于人,基础制造工艺落后,关键材料依赖进口。在中低端产品上,新兴经济体依靠资源、劳动力等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加工制造业,以更低的劳动力成本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与我国形成同质竞争。
尚普咨询在《2014~2017年中国装备制造行业研究及市场投资决策报告》中提到:我国装备制造业要想在世界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仍然任重而道远。当前我国装备制造业存在标准滞后、不规范和门槛过低的问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产品转型升级。此外,还面临着国外技术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的双重竞争,给我国装备制造业带来前所未有的风险和挑战。
进军洁净煤市场 机电企业边卖装备边卖“气”
所属分类:新闻资讯
来源:中国工业报
作者:管理员
更新日期:2014-05-08
免费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