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2025年4月24日 星期四
分布式光伏发电山东路径 并网现四大主流
所属分类:新闻资讯
来源:中电新闻网
作者:管理员
更新日期:2013-08-09
     编者按:尽管欧委会接受中国光伏行业、企业的价格承诺使中国光伏企业对欧盟出口可保持合理的市场份额,但那个曾经消纳了我们70%产品的巨大市场毕竟已成明日黄花。危难时刻,国家电网公司连续发布积极促进光伏等分布式电源并网的扶持政策,光伏企业开拓国内市场的热情空前高涨,用电客户变身发电业主的梦想触手可及,分布式发电也被看作国内光伏企业的“救命稻草”。在个人及单位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上,山东是先行者,不仅诞生了全国第一个并网的居民用户分布式光伏电站,而且分布式并网客户种类迅速增加到8种,全国最多。发展分布式光伏电源对缓解我国光伏产业危机、促进新能源发展和节能减排意义重大,但无论山东还是全国,分布式光伏发电依然步履蹒跚,困难重重,亟待国家政策扶持。请看相关调查。

  根据建筑屋顶和用户侧电价类型不同,分布式光伏发电主要可分为工业厂房、公共建筑、居民屋顶3大类。目前,山东的分布式光伏发电不仅完全覆盖了这3大类,而且并网客户种类细分到了8种,分别为城市家庭、农村家庭、学校、工厂、商场、蔬菜大棚、养殖户、小区,在全国各省、市、区中最多。其中,青岛市民徐鹏飞、东营农民刘福林,因为分别在全国居民和全省农民中先拔头筹而名声大噪,成为分布式光伏发电的明星;全省首个并网的“小区光伏电站”烟台鼎城2008小区电站、独树一帜的青岛即墨普东“太阳能小镇”光伏大棚,同样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他们的“光伏经”对后来者颇多借鉴,对分布式光伏发电的发展有诸多启示。

  并网类型一:城市家庭

  代表人物:徐鹏飞。

  优势:资金充裕,获取信息的渠道较多。

  劣势:安装场地受限。

  前景:不看好,没有用武之地。

  2012年12月21日,青岛市民徐鹏飞在所住居民楼楼顶建设的2千瓦分布式光伏电站成功并入青岛电网,成为全国居民分布式发电并网第一人。

  徐鹏飞是一家电气公司的工程师,他的屋顶光伏发电站安装了9块多晶硅电池板,装机容量为2千瓦。由于购买组件时有优惠,加之是自己安装,共投入约2.1万元。电站设计寿命25年,采取“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的运行方式。

  据他测算,夏季日照充足,电站每天能发电10千瓦时以上,冬季每天发电3~5千瓦时,一年发电约2700千瓦时。“按照脱硫燃煤机组标杆电价0.4469元/千瓦时计算,预计收回投资需要18年。”徐鹏飞说。

  青岛供电公司负责人介绍说,分布式光伏发电具有清洁高效、就地利用的优点,已成为各国能源和电力发展的重要方向。目前在德国、法国、英国、西班牙、澳大利亚等国家,“屋顶光伏电站”已占整个光伏发电总量的3~9成。我国的分布式光伏发电刚刚起步,推广起来还面临诸多难题。

  “由于光伏太阳能占地面积较大,城市居民个人安装,大多需要占用楼顶的公共空间,需要征得相应业主和物业公司的同意,困难很大。”卓创资讯新能源分析师李祾譞分析说。

  一般来说,1千瓦的光伏电站需要占8~10平方米的面积。普通市民想建设光伏电站,需要20到30平方米楼顶面积,这是个不小的难题。特别是住公寓楼的居民,安装光伏电站最大的难题,就是获得同楼居民同意其占用楼顶的公共空间。所以,对公寓楼居民来说,最理想的途径是全体业主达成共识,由物业公司统一安装。   由于城市住宅屋顶面积有限,且为全体业主的公共空间,产权复杂,建设屋顶光伏电站涉及众多业主和物业公司等利益主体,安装协调困难。为防止出现纠纷,目前青岛供电公司要求城市家庭光伏电站并网申请者必须提供邻居、物业公司和居委会的签字。目前我国很多大城市居民楼多为高层建筑,一个单元可能有上百户居民,协调、解释等工作难度很大。

  并网类型二:农村家庭

  代表人物:刘福林。

  优势:场地充裕,自用电少,投资回收较快。

  劣势:资金受限,获取信息的渠道较少。

  前景:看好,若扶持政策跟上,应大有可为。

  2月18日,东营市广饶县农民刘福林在自家房顶上建起的5.5千瓦分布式光伏电站并网发电,成为山东省第一个建设分布式光伏电站的农民。

  一个庄稼人,是咋知道光伏发电这一新事物的?“我不懂,但两个儿子上班的公司就生产电池板,回来跟我商量在房顶上建一个。”刘福林解释说。

  笔者在刘福林家看到,5间正房房顶上安装两排共22块单晶光伏电池板绰绰有余,如果分3排装满整个房顶的话,可以装到40块,小院南侧和西侧的平房顶上也能装近10块。也就是说,制约城市家庭的电池板安装场地问题,在农村根本就不算个事。

  农村家庭普遍用电少,刘福林家的电站多的时候一天能发电28千瓦时以上,即使是阴天也能发10千瓦时左右,平均每天发电22千瓦时左右,他自己才用不到3千瓦时,每天发的电大部分都卖给了电网。也就是说从第一天发电开始就赚钱了。

  广饶县供电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刘福林家的光伏电站自2月18日并网发电到6月8日,已经累计发电1710千瓦时,他家只用了207千瓦时,剩余的1503千瓦时全部卖给了电网,按照每千瓦时0.4469元的上网电价,实际已通过卖电回收近700元。而他家自用的那207千瓦时电,如果换成用电网送的电,每千瓦时都要多掏0.1元。

  “农民在自家屋顶上安装光伏电站简单易行,没有产权纠纷,而且农村很少有高楼大厦,建筑物对电池板的遮挡少,农村空气好、透明度高,有利于提高电站的发电效率,所以在农村发展光伏发电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在光伏行业从业多年的山东力诺太阳能电力集团营销总监刘建力认为。

  低碳、环保、省钱,将来还能挣钱。刘福林在自家房顶上建起光伏电站后,四面八方前来参观的络绎不绝,本村的村民更是近水楼台先得月,随时可以来取经,但几个月下来,看的多,动的少,为啥?按照刘福林  的说法,投资大,回收慢,是农民建设光伏电站的主要阻力。“我的这个电站花了3万多元钱,这对农民来说不是个小数目,政府方面的补贴还没拿到,卖给电网的电每千瓦时才4角多,收回来成本怎么也得10年左右。”作为山东省第一个建起分布式光伏电站的农民,刘福林特别希望国家能够尽快出台优惠政策,比如出台补贴政策,让农民建得起电站,出台电价补贴政策,让上网电价再高一点,缩短投资回收周期。

  “老刘家消息灵通,一般农民哪知道这些。”刘福林的邻居刘福民说,老刘家的俩儿子都在电池板生产企业上班,不管是光伏产品的情况,还是国家电网公司的分布式光伏并网优惠政策、将来国家可能出台的扶持政策等“前沿信息”,老刘家都比绝大多数农民更了解、更熟悉。

  并网类型三:居民小区

  代表:烟台鼎城2008小区。

  优势:开发商投资,与楼体一并规划建设,规模较大。

  劣势:多数开发商的意识有待提高。

  前景:有限看好,是解决城市光伏电站安装场地问题的可行途径。

  5月22日10时15分,随着烟台供电公司工作人员将电闸推合,烟台鼎城2008小区楼顶上光伏电池板所发电力顺利并入烟台电网,标志着山东省首个小区光伏电站实现并网发电。

  国网山东电力营销部营业处处长李贵民表示,烟台鼎城2008商住项目,是全省第一个申请应用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太阳能发电屋顶技术的示范工程,也是全省第十一批16个低能耗建筑示范项目中唯一一个BIPV项目,由小区开发商投资建设。

  鼎城2008小区楼顶光伏电站,充分利用4栋25层高楼的楼顶,采用175瓦的单晶光伏电池板,单栋楼顶安装72块电池板、装机面积93平方米,4栋楼楼顶共安装了288块电池板,总装机面积372平方米,总投资145万元。

  小区开发商负责人表示:“如今全社会都在倡导节能环保,太阳能是清洁能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我们在小区初建时就考虑到尽可能做到节能环保。利用楼顶建设光伏发电站,就是想用实际行动为环保事业尽力,这些天有不少企业来参观咨询光伏发电的事儿,大家都很看好。”据测算,烟台鼎城2008小区光伏电站每天可发电约200千瓦时,年发电量在6.2万千瓦时以上。按一户居民每月家庭用电110千瓦时计算,大约可以满足50户居民全年的用电需求。光伏电池板寿命按照25年计算,该电站合计可节约标煤540吨、减排二氧化碳约15450吨。

  烟台供电公司营销部主任田民强告诉笔者,鼎城2008小区楼顶电站是全省首个  并网发电的小区光伏发电项目,具有显著的零土地使用、零距离输电、零排放发电的“三零”特性,对节约化石能源、保护环境具有积极的示范作用。

  并网类型四:蔬菜大棚

  代表:青岛即墨普东“太阳能小镇”。

  优势:种菜发电相得益彰,有效提高经济效益。

  劣势:一座大棚的建棚成本达17万元,投入较大。

  前景:看好,前景广阔。

  棚里种菜,棚顶发电,这两年,青岛市即墨普东中心社区兴起一种新的农业生产方式———光伏大棚,既提高了蔬菜大棚的生产效率和效益,又能带来额外的发电收入。

  这种光伏大棚由专门的运营企业投资建设。与普通的蔬菜大棚不同,光伏大棚棚顶上覆盖着一块块薄膜太阳能电池板,一座大棚就相当于一个200千瓦的发电站,一年能发电28万千瓦时。在即墨市供电公司的大力支持下,除大棚生产自用外,多余的电力全部并入电网。

  据即墨市供电公司经理孟昭平介绍,光伏大棚发的电除供棚内照明、灌溉、通风等所需外,多余的电全部卖给电网。光伏大棚的LED系统可在晚上利用白天发的电,给蔬菜提供光照,延长光照时间,缩短蔬菜的生长周期,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

  据光伏大棚运营企业负责人介绍,光伏大棚应用了多项现代农业技术,具有先进的滴灌、喷灌、通风系统等。大棚顶上覆盖的薄膜太阳能电池板具有特殊的分光特性,能够阻挡紫外线,而红光和红外光则能够透过电池进入大棚,既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又打乱了昆虫的生长环境,起到物理防虫的效果,不用喷洒农药,保证生产的蔬菜是绿色无公害的,同时也减轻了菜农的劳动强度。

  王淑强、于秀香夫妇是普东中心社区的普通农民,去年他俩从自家农田“退休”后,来到村里的光伏大棚重新“上岗”,每天的工作主要是采摘蔬菜、查看和操作设备。

  干活比以前轻松了,收入还相当可观。“在这儿干活,一个人一个月能挣2000多元。”王淑强介绍说。

  对于光伏大棚给自己的生活带来的变化,于秀香老人很满足:“不光大棚上装了电池板,新规划的小区房子也能装,咱们农民生产生活都用上了太阳能,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啊。”与其他的太阳能发电项目相比,利用蔬菜大棚进行光伏发电,既不改变耕地的性质,还能通过提高土地的空间利用率提高效益。当地的太阳能企业已与即墨市政府达成合作协议,由政府提供土地支持,企业出资金、技术,把原普东镇的48个行政村规划建设为10个新型农村社区,在每个社区建设500~1000亩光伏大棚,全部建成后,将形成相当可观的棚顶光伏发电能力。

免费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真实性负责。

共为您搜索到0条新闻

无匹配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