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中国机械工业60年——访原机械工业部部长何光远
所属分类:新闻资讯
更新日期:2009-10-09
原机械工业部部长何光远
(上接9月21日A2版)
很显然,所谓的“何龙之辩”,并非是何光远的即兴发挥,而是一以贯之。对外资的并购,有人主张靓女先嫁,何光远说:“我对这个观点是不大赞成的。”这几年,外资收购机械工业的排头兵企业,凡是找到他的,他都表示坚决反对。“我们很多的排头兵企业,一不缺钱,二不缺技术,为什么非要把自己卖掉呢?”
何光远讲述了天润曲轴总厂的故事。这是国内最大的一家内燃机曲轴生产企业,是内燃机工业配附件行业的龙头企业,拥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曲轴生产线,年产各类曲轴50多万支,2005年在国内大中型工程机械发动机配套市场占有率为65%,在重型商用车发动机市场占有率为50%以上。国家曲轴技术中心就设立在这家企业。
就是这样一个行业龙头企业,当地政府在德国蒂森克虏伯并购天润曲轴总厂的项目中,存在违规操作问题。为了避开国家有关部门的统一审批,该项目将原计划总投资额1.8亿美元分拆至9500万美元,将7200万美元注册资本分拆至4000万美元。何光远得知此事后明确表态,认为将这样的龙头企业交给外方控股,今后中国车用、工程机械、军用等配套发动机的曲轴50%以上市场份额将由德方控制,这对中国内燃机工业及为之配套的汽车、工程机械等行业的发展和自主创新都是无益的。于是,他写信给原副总理曾培炎,曾培炎作了批示。就这样,把这个事给挡住了。
“现在这个企业上市了,搞得很好。”何光远说。
记者手记
共和国不会忘记
马恒昌和他的小组,倪志福和他的群钻,沈鸿和他的万吨水压机……可以说,中国机械工业60年,展现了一幅时代的人物画卷。作为原机械工业部的老部长何光远,自然也是这幅人物画卷中不可或缺的一个人物。就人物类型的特点来说,何光远也许算不上是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也许谈不上是神出鬼没的传奇人物。然而,有一句歌词唱得好:“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中国机械工业60年,充满了风云变幻和时代变迁,何光远称得上是一位既经历了风雨,又见到了彩虹的人物。他是见证人、亲历者和管理者。
还是在一汽锻造厂当厂长的时候,何光远就有个绰号叫“何管理”。为了提高生产效率,他搞了多劳多得的计件工资制试点;为了保证产品质量,他严格了工艺流程,整顿了工艺纪律;为了做好后勤服务,他为工人们争取了保健食品:先是一杯奶,后是一盘肉。
但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这些都变成了何光远的“罪证”。为了抓革命,促生产,他曾经在一个血雨腥风的夜晚,不顾街上还打着冷枪,骑车到省委党校,做促进工厂里两派大联合的工作。不料,第二天造反派就对他兴师问罪了。也许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缘故,他在厂里专门组织的所谓答辩会上据理力争,结果是他的“罪行”升级了:由“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执行者”升级为“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名字也被打了X,人被剃了光头,关到地下室里,进了牛鬼蛇神棚。接踵而来的是抄家,抄出了他和苏联同学来往的信件、照片,于是他的头上又多戴了一个“苏修特务”的帽子。随之而来的是,搞了他的“罪行”展览———连吉林省的革委会主任都观看了这个展览。
何光远至今还清楚地记得,造反派后来在宣布“解放”他的时候,是这样说的:“经过革命群众340多次批判,何光远没有回到毛主席的革命路线上来,今天解放何光远,是为了落实毛主席他老人家给出路的政策。”回忆起这些,何光远唏嘘不已,感叹道:文化大革命不堪回首,大水冲了龙王庙,自家人不认自家人。而此时,记者忽然想起了古人的一句哲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1975年,邓小平出来后抓整顿。这时的“何管理”变成了“何整顿”:先是牛刀小试,何光远受命整顿在文化大革命中乱得一塌糊涂、“成了全厂瓶子口”的一汽铸造厂。他响亮地提出了“砸碎瓶子口,争当火车头”的口号。通过大刀阔斧地整顿,两年后,铸造厂成为一汽的先进典型。紧接着,1977年他又临危受命到长春拖拉机厂抓整顿,抓了一年大变样,抓了两年,这家几乎崩溃的企业,在农机行业中成了先进单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1979年何光远走上了新的领导岗位,先是升任长春市常务副市长、农机部副部长,接着又调任机械工业部副部长、部长。从此,领导整个行业,抓整顿管理,抓改革开放,与中国机械工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采访何光远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一点插曲,这插曲不是别的,是聊天。有一次,何光远谈到了我们的这张《中国工业报》。他说,在现在所有的报纸中,我比较爱看的是你们的这份报纸,虽然报道的是整个工业领域,但机械工业的内容报道得很多,作为我们这个层次的人,愿意看你们这份报纸。
老部长的这番话,不禁让记者颇多联想。一是联想到爱屋及乌这个寓意深刻的成语;二是联想到某部描写工厂题材电视剧中的一句台词:“工厂对你们这些年轻人,只是个领工资的地方;对我们老工人来说,工厂是家,是爹,是娘,是眼珠子,是命根子!”;三是联想到2005年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的“何龙之辩”。
记者忽然明白了,对何光远这样的“老机械”而言,他们无疑会像爱护眼珠子一样地爱护机械工业———进而爱护我们的这张报纸;他们无疑会像保护命根子一样地保护机械工业———进而大风吹倒梧桐树,敢于仗义执言论短长。“头脑中要有一根弦,我们这样一个大国,要自主发展,不能在技术上依附于人。这个观念,有些领域、有些人树立得不牢固;现在虽然好多了,但惯性依然存在。”何光远讲的这些肺腑之言,记者不会忘记。
共和国不会忘记。
感言
装备制造业永远是工业的脊梁
2008年,二重集团自行研制的16000吨水压机,是世界最大万吨级水压机。它已经成功锻造了钢锭重达340吨的国内最大的重钢4100轧机支撑辊。
中国机械工业60年,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即前30年和后30年。不同的阶段,体会自然也是不同的。
奠定发展基础的第一个30年
何光远对前30年(1949~1979年)的体会,可以概括为三句感言。
第一句感言,装备制造业永远是整个工业的脊梁。
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强大的装备制造业,成为工业强国是不可能的。机械工业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机械工业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解放初期有所谓“一黑一白”之说,所谓“一黑”,指的是煤炭;所谓“一白”,指的是粮食。后来,又有所谓“朝阳工业和夕阳工业”之争,何光远并不赞成所谓“机械制造业是夕阳工业”的观点。他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机械工业的重要地位也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
第二句感言,国家对机械工业是非常重视的。
建国初期工业的底子是“破烂摊子”,机械工业几乎是空白,是一穷二白的状况。例如,当时的机床企业都是一些小的修理企业。何光远说:“现在回忆起来,从一开始,国家对机械工业就非常重视。”以156个项目为例,“一五”时期开工了147个项目。其中,煤炭25项、石油两项、电力25项、钢铁7项、有色11项、化工7项、机械24项、轻工1项、医药两项、军工43项。而军工中的43个项目,包括航空12项、兵工16项和船舶3项。这些项目从大行业来说,都属于装备制造业。把机械的24项和军工的项目加起来,整个装备制造业占了大头。以机械的24项来说,国家投资的都是一些很大的项目———何光远一一列举了这些项目的名称:长春第一汽车厂、哈尔滨锅炉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哈尔滨量具刃具厂、沈阳电缆厂、哈尔滨仪表厂、哈尔滨汽轮机厂、沈阳第二机床厂、武汉重型机床厂、洛阳拖拉机厂、兰州石油机械厂、西安高压电磁厂、西安开关整流器厂、西安绝缘材料厂、西安电力电容器厂、洛阳矿山机械厂、哈尔滨电机厂汽轮发电机车间、富拉尔机重机厂、哈尔滨炭刷厂、哈尔滨滚珠轴承厂、湘潭船用电机厂、兰州炼油化工机械厂等。他说,对这样一大批大型企业的重点投资,显示了国家对机械工业是非常重视的。
从另一个侧面,也可以看得出国家对机械工业的重视程度。何光远说,在国家各部委中,机械工业拥有两个最多:一是机械工业的研究院所是最多的,有60多个部直属的一级研究院所———都是司局级的研究院所;二是机械工业的高等院校是最多的,有20多所高等院校,号称第二教育部。此外,还有一大批中等专科学校。“从企业建设、研究机构的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国家在建国之初对机械工业就非常重视。”何光远一言以蔽之。
第三句感言,文化大革命不堪回首。
谈到文化大革命对机械工业的冲击,何光远讲了长春拖拉机厂的例子。当时,这个仅次于洛阳拖拉机厂的全国第二大拖拉机生产企业,派系斗争严重,生产秩序混乱;油桶倒在地上没人管,油流得满地都是;拖拉机轮胎四处乱扔,长春南湖里满是作为救生圈用的轮胎,都是从工厂里偷出去的。
快速发展的第二个30年
何光远对中国机械工业现状的评价,对改革开放30年(1979~2009年)的体会,仍然可以概括为三句感言:
第一句感言,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在改革和发展上,中国机械工业是走在前面的。
1980年开始的体制改革,为机械工业的发展清除了制度性障碍。“这时,我已经调到部里来了。”何光远说。
1984年8月17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决定对机械工业管理体制进行重大改革的试点。在国务院各部委中,机械工业部是最早对管理体制进行改革的部委,成为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从直接管理变成间接管理。部属全部62个生产企业和省属332个企业中的绝大多数,都于1985年5月下放地方,一直下放到中心城市,给企业放权,给地方放权,把企业推向市场。谈到机械行业的改制,何光远说:“除了中央直属的一些大企业外,地方的企业现在基本上已经股份制和民营化了,机械工业已经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共同竞争发展的新格局。”
何光远回忆说,机械产品原来都是国家分配物资,拿不到国家的调拨单子,有钱也没处去买,现在走向市场化了。“第一家在《人民日报》刊登广告的,是机械工业的四川宁江机床厂;第一家宣布破产的,是机械工业的沈阳防爆电机厂……”
第二句感言,在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过程中,在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上,中国机械工业也是走在前面的。
其中,对外贸易出口额2007年为1929亿美元,是1978年的739倍,年均增长25.9%。“机械产品进出口,原来一直是逆差,现在变成了顺差,而且是几百亿美元的顺差,变成了外贸出口的大头儿。”何光远说。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机械产品国内市场自给率不到60%,2008年自给率已经超过80%。从总产值来看,机械工业占全国工业的18.29%;从增加值来看,机械工业占全国工业的16%。机械工业年增加值超过1.8万亿元,是1978年的180多倍,年均增长为19.6%。其中,发电设备年产量超过12990万千瓦,是1978年的27倍;数控机床年产量为12.33万台,是1978年的210多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装备制造业大国,机械工业已经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对此何光远表示:“尽管有经验,也有教训,但是现在回过头来总体评价,如果没有全方位的对外开放,中国机械工业不可能达到今天这个水平。因为对外开放,不但引进消化吸收了先进的技术,也使我们转变了观念,开阔了眼界。”
第三句感言,我国已经成为世界装备制造业大国,但还没有成为世界装备制造业强国。
在何光远看来,“即使在今天,在中国的机械行业中也还没有出现像西门子、通用电气等拥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制造企业”。
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以体制改革为例,改革的大方向无疑是对的,但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有一些随意性,有一些盲目性。何光远回忆说,从1982年开始算起,机械工业部在部一级的分分合合就有8次之多。“有时机构合并工作还没做完,干部分流还没结束,新机构马上就又要分开了”。机械工业系统内部一直流传着一句笑话,“话说机械部大事,分了就合,合了就分”。体制改革在操作上的这种随意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行业政策和行业发展的稳定性。他印象最深的是,2006年“两会”前夕,242家转制行业科研院所的院士联名上书国务院,建议国家尽快成立工业技术研究院,专门研究行业发展中重大的、关键的共性技术,为应对国际巨头的竞争提供技术支持。这个千呼万唤“不”出来的工业技术研究院,至今还停留在院士们的建议书上。
何光远表示,机械工业与国民经济其它各部门、各行业的发展要协调起来,通过支持和服务其它各部门、各行业的发展,提高自己的装备水平,为国家产业安全和国防安全,更好地发挥保障作用。“国家对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重视程度比以前高多了,现在的关键是落实,例如首台首套的问题,有的行业落实得比较好一些,有的行业落实得比较差一些。”他还说。
专家观点
寄望中国企业五百强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梅新育
一个强大的国民经济必须具有强大的微观基础,而在任何一个已经步入现代经济且具有一定规模的国家,大企业都是国民经济的中坚力量,一国在国际经济体系和利益分配格局中的地位如何,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该国大企业群体在全球大企业群体中的地位。基于这一点,2009年中国企业五百强名单和分析报告揭示的结果是令人欣慰的:入围门槛从上年的93.1亿元上升到105.4亿元,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营业收入总额在全球经济危机中仍达到26.0万亿元,比上年提高19.7%;资产总额达到74.2万亿元,比上年提高19.2%;净利润(1.21万亿元)虽然因危机冲击而减少13.23%,但收入利润率和净资产收益率等绩效指标均超过世界和美国五百强,且净利润总量超过美国五百强700多亿美元……所有这一切,表明中国经济的微观基础更加强固,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提升。
鉴于中国经济开放度已经相当高,在某些领域已经超越了许多发达国家,中国大企业群体的成长业绩足以增强人们对开放经济环境下中国企业竞争力的信心。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而言,开放经济最大的风险之一就是民族经济被挤垮。事实上,已有不少中国企业在与外资企业的竞争中颓然倒下。然而,内资企业面对外资跨国巨头时并非一无是处、只能束手称臣,而是在微观和宏观两个层次都拥有现实和潜在的优势。
关于本土企业在微观层次的优势,论者已经不少。在宏观层次,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更加公正的社会收入和财富分配。而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相对平均的收入分配格局有助于购买力集中于国内产品而非昂贵的进口品。而且,一个国家收入分配较为平均,也意味着每种消费品的需求一旦出现就会迅速爆炸式膨胀。这既进一步强化了国内市场的规模优势,也令在发现并满足国内市场需求方面决策相对迅速的内资企业优势更为突出。
尽管改革以来,中国收入分配公正的优势有所弱化,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终将推动这一优势回归。只要政府在开放市场方面不采取萨克斯式的“休克疗法”,而是有序开放;只要政府不对外资企业给予持久的超国民待遇;只要政府有效维持基本市场秩序,把企业内部人的道德风险控制在一定水平之下;内资企业将充分发掘自身学习的天赋,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中国产业也将在这场痛苦的磨砺中浴火重生。
众多西方巨头在危机中的拙劣表现已经动摇了对外资的盲目崇拜,中国企业五百强的发展情况应有助于增强国人对内资企业在公平竞争条件下能力的信心。除了至关重要的骨干企业外,我们要的是一个产业的兴旺发达,而不是某一家或几家企业的只生不死。
尽管如此,中国大型企业群体面前并非一片坦途。总体而言,中国在国际分工体系和国际经济利益分配格局中仍未摆脱低端地位。中国企业群体虽然无法改变资源禀赋、科技水平等劣势,但可以通过后天努力化解先天劣势,如依靠代工、贴牌、技术转让、代理贸易等起家。但是,要跃居国际分工体系和国际经济利益分配格局上层,惟自主创新一途。
虽然中国企业五百强平均研发费用与平均研发投入的比例均比上年增长,专利数和发明专利数猛增51.3%。但这还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中国企业自主创新依然任重道远。而在社会责任方面,大型企业从社会所得既多,承担的责任理应更高。自主创新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创造体面收入就业机会+环境保护,这是大型企业群体必须承担的责任。
需要注意的是,企业和整个经济的健康发展有赖于健康的社会环境,对企业的不规范、甚至违法行为应给予严格的监督,但不应对骨干企业滥施不公正的苛责。当公众借口中国石油企业人均营业收入远远低于西方石油巨头而对其大加挞伐时,必须意识到更好的资源禀赋是西方石油巨头们先天享受的遗产,西方军队在世界最佳油气资源产地和交通要冲的布局并非摆设。外部竞争对手做不到的事情,我们不要为他们去做,不管打的是反垄断还是其它貌似正义的旗号。
2007年的世界机床企业排行榜中,沈阳机床集团名列世界第八。图为沈阳机床集团迁入数控产业园区后的大型数控铣镗加工中心现场。
免费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