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2025年5月9日 星期五
以人为本 科技创新
——莫建平:“人才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
所属分类:企业动态
来源:苏州未来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作者:管理员
更新日期:2015-08-03

在我国装备制造业的众多企业中,苏州未来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可谓独树一帜。30年来,他们不受多元化、房地产等令人眼花缭乱的投资风潮所诱惑,心无旁骛的坚守在低压断路器附件领域做专、做精、做深、做强,坚持一米宽、百米深,始终质精致新、筑梦中国。

他们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努力打造专精特新小产品,现已拥有多项核心技术,打破外资垄断,填补国内空白,实现了以小博大;企业经济效益持续稳健提升,成为我国低压电器行业的“小型巨人”,为振兴我国民族工业、推进转型升级做出了难能可贵的典范。

当前,为加速推进我国装备制造业国产化,他们的经验值得广大企业借鉴和推广。

以人为本 科技创新

——莫建平:“人才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

作为一名老党员、老干部,莫建平不断深入学习中央文件和政策,尤其是对李克强总理“让创新成为实现中国经济升级的强大动力。青年人才的成长和创造,需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跨越”的论述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莫建平切身的感受是:“市场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寥寥数语道出未来电器聚才、惜才、爱才、用人之道。

莫建平总结道,未来电器前10年是学着走,维持生计;第2个10年是扶着走,首家设计了第二代30系列开关附件,辉煌了近10年;第3个10年是自己独立走,靠规范化管理,靠以人为本、科技创新;第4个10年是跟着走,依托实业加资本的模式,今后追求领着走。

莫建平对科技创新、对人才培养,从来都是舍得投入。每年投入销售收入的8%搞研发,每年投入100万元进行员工培训。尤其是在实施人才工程中打出“组合拳”,使企业人才结构不断得到优化。 

一是采取“挖人”战术。莫建平坦言,“企业创建之初,想在研发上打翻身仗非常困难。人才匮乏是企业最大的掣肘。”做企业,必须要有产品。而做一个成功的企业,就一定得有好产品。搞研发,就得有人才。早在90年代初,莫建平亲自到上海、贵州、宝鸡等国企、军企重金聘请技术专家,参与全国DZ20系列低压断路器联合设计。

二是选拔在校优秀大学生、本地大学毕业生加盟。 

三是海纳百川,在全国各地招纳贤才。

四是内训外培。据莫建平介绍,近几年系统地推进人才战略的实施,取得良好成效。2009年培养了20多位职业经理,变原来“以人设岗、以资定职”为“以岗举人、以能任职”,“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制度;组建学习型团队、学习型企业,选派16名主管经理参加清华远程教育内训班学习,每周进行网上培训及公司内部逐级培训。从课长级主管到总经理、董事长,每月学习时间不少于30小时,员工每月培训时间不少于8小时。此外,不断加大考核力度,实施绩效挂钩。

同时,有效实现了观念突破、人才突破和制度突破;建立了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三支队伍,即具有创新活力和研发能力的研发队伍;具有履职能力的管理队伍;能够为客户提供解决方案的高效率、高素质服务团队。目前在全体350名员工中,大学及以上学历占1/3,博士3人,教授3人,研究生3人,中高级职称22人。人才队伍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更不能停下脚步。未来电器《七五规划》中明确指出:人才作为四大驱动力之一,在随后的五年内,人才结构将不断优化 。

虽不具有地域优势,但未来电器的凝聚力、向心力不断增强,其中用待遇留人不失为一大特色。在创业初期,他们用分配股权的方式留住了技术骨干;目前除了建有专家别墅、大学生公寓外,还加大了对人才的培养力度,设立5条平行的职业生涯通道。提倡打造学习型企业,形成自上而下的全员主动学习氛围:大专毕业的念本科;本科毕业的念研究生;硕士毕业的考博士,深造费用由公司承担。

莫建平还深知,在机械制造领域除了设计这个关键环节,制造工艺对于产品质量同样重要。因此,在重视科技人员的培训之外,没有忽略对技工的培养。 

令人称道的是,尽管工作繁忙,日理万机,但莫建平带头参加各种学习和培训并成为模范。摆放在他书柜里一本本烫金的证书,记录着他的孜孜不倦,折射出他不断进取的拼搏精神,被广誉为具有“文化”的民营企业家。

从2008年起,莫建平先后参加“清华总裁班”,获得“优秀学员”荣誉;参加“人力资源特训营”,获得“最具学习力学员”荣誉;参加“精益管理特训营”,获得“优秀实践家”荣誉;参加“战略营销特训营”,以及“商业模式”课程等。正在学习的是“资本的力量”、“企业价值发现与市值提升”、“卓越领导力”、“快速盈利实操”、“并购重组”等系列课程,获得“最具市值潜力奖”。

对于企业文化建设,莫建平认为是一项塑造“人心”的工程,也是事业留人、前途留人的一项举措。围绕“未来从今天起步”的企业精神、“伴你同行,助你腾飞”的企业价值观,未来电器始终以广阔的发展空间吸引人,以科学的竞争机制激励人,以完善的培训体系培养人,已成为一个令人向往的“学习型组织”。把孔子“先有司,赦小过,举贤人”的至理名言作为告诫团队人员工作的座右铭。有个形象的比喻为:初出茅庐的大学生变成了“能人”,被附近百姓誉为北桥的“黄埔军校”。创新性技术人才团队的建设和培养,一次次收获了可喜的成果。 

尤其令莫建平感到欣慰的是,几年来,精心培养打造了一支年轻化、专业化、科学化的管理团队。现任领导班子高管团队平均年龄40岁,管理层团队平均年龄38岁,40人的研发团队平均年龄31岁,本科学历及以上占比达70%以上。 



免费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真实性负责。

共为您搜索到0条新闻

无匹配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