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良作為一家規模達幾百億元的制造業上市公司,擁有成熟龐大的銷售隊伍、設計院、工業園以及電力工程建設經驗等,能與我們形成良性的互補。而且我們合作非常真誠,不藏著掖著或者小家子氣,雙良需要的技術我們都提供,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地促進項目的產業化。
近日,中科雙良儲能技術(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科雙良)的成立在我國壓縮空氣儲能領域引發不小的關注。
這家由江蘇雙良節能系統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雙良)投資8000萬元與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所共同打造的儲能公司,其研發目標直指世界領先的10兆瓦超臨界壓縮空氣儲能系統。
據悉,中科雙良將依托中科院工程熱物理所8個專門的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和雙良的三級研發體系 ,建成以首席科學家陳海生為核心的壓縮空氣儲能研發工程團隊,加快超臨界空氣儲能技術的應用推廣和產業化進程。
作為科技成果產業化的成功典型,中科雙良的成立被中科院北京分院副院長李靜譽為“中國壓縮空氣儲能產業發展史上的重要裡程碑。”
將儲能前沿技術研究與市場優勢充分結合的中科雙良,其成立的背后究竟有哪些故事,為推動我國科技成果產業化進程又帶來了哪些啟示?
一拍即合
2009年,32歲的陳海生入選中科院“百人計劃”,從英國利茲大學回到中科院工程熱物理所從事壓縮空氣儲能方面的研發工作。2013年作為項目首席科學家,他帶領團隊成功建成國內首套1.5兆瓦超臨界壓縮空氣儲能系統——這同樣也是國際首創的兆瓦級設備。
“這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1.5兆瓦壓縮空氣儲能裝置的電能轉化效率已經達到52%,達到國外100~300兆瓦裝置的轉化效率。”陳海生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說。
記者了解到,這種壓縮空氣儲能系統在電網負荷低谷期將電能用於壓縮空氣,將空氣高壓密封在儲氣罐或儲氣井中,在電網負荷高峰期釋放壓縮空氣推動膨脹機發電,能緩解我國對大規模電力儲能的迫切需求。
而且,這種新型壓縮空氣儲能系統也為我國當前居高不下的“棄風”、“棄光”現象提供了一條新的解決方法,因此一躍成為企業投資關注的焦點。
在埋頭苦干攻關的同時,陳海生與團隊陸續接待了逾百家企業的來訪與考察。“雙良在2011年開始與我們接觸,之后便一直關注並跟蹤項目進展。2013年7月1.5兆瓦示范項目建成驗收后,雙方負責人在北京談過后一拍即合,當即雙良便表示願意投入8000萬元入股成立新公司。”陳海生告訴記者。
作為一家在2003年上市的知名企業,如今的雙良已從單一的中央空調制造業發展成為集機械制造、化工新材料等於一體的大型企業。
江蘇雙良集團副總裁、中科雙良董事長馬福林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雙良在四年前便已經開始關注壓縮空氣儲能方面的項目,“幾年過去了,有些投資者已經退出,但是我們一直在跟蹤工程熱物理所的項目,最后作為獨家投資方終於成功開展了合作。”
謹慎互補的選擇
根據雙方協議,中科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以知識產權的形式入股,而雙良以資金入股共同成立中科雙良。雙良具備提供資金、設備制造和開拓市場的能力,中科院出科技人才、關鍵技術、知識產權等,將技術研發到產品制造的產業鏈完全貫通。
他告訴記者,當初在選擇合作企業時非常慎重,“我們希望和有實力、有眼光、有魄力的企業合作。能源是高投入的行業,沒有一定實力的企業,我們不會考慮與其合作——因為貸款絕對不能拿來做科研,壓縮空氣儲能研發需要真金白銀的投入。”
其次,陳海生指出,合作企業必須對科研團隊的知識產權有充分的尊重,而不是來“偷技術”。
一位項目相關的匿名人士告訴記者:“其實有些企業只是為了套取科研團隊的核心技術與想法而來接洽,甚至出現過將我們技術人員名字直接抹去,然后拿我們的材料以自己的名義申報項目的事情。”
“雙良在尊重知識產權方面做得很不錯,合作伊始我們便簽訂了保密協議,而且雙方互相尊重,互相支持。”陳海生說。
此外,投資企業能否與科研團隊形成互補也是陳海生關注的重點。他與研發團隊的優勢主要在前期技術研發與示范項目建設階段,但是往下走便需要大量資金、為設備提供制造條件的企業以及開拓市場。
陳海生表示:“雙良作為一家規模達幾百億元的制造業上市公司,擁有成熟龐大的銷售隊伍、設計院、工業園以及電力工程建設經驗等,能與我們形成良性的互補。而且,我們合作非常真誠,不藏著掖著或者小家子氣,雙良需要的技術我們都提供,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地促進項目的產業化。”
而在長期從事節能業務的馬福林看來,隨著多條特高壓路線建設的開展,今后中國的儲能需求將不斷增長,工程熱物理所研發的項目、設備均具有相當的技術含量,“從長遠來看,我們非常看好壓縮空氣儲能產業。”
期待電價政策
馬福林深知,投資壓縮空氣儲能項目絕不是“賺快錢”,而是一項需要長期投入的項目。
“能源投資不是‘短平快’項目,需要較長的時間與巨額的資金,但是相對的,回報也比較穩定。”陳海生說。
除了“棄風”、“棄光”外,壓縮空氣儲能在分布式微網、離島基地、工業用戶以及銀行、醫院等高端客戶領域擁有廣闊的發展前景。據悉,目前雙良正在江蘇和內蒙古推廣1.5兆瓦壓縮空氣儲能工業示范項目。
陳海生告訴記者,在1.5兆瓦成功的基礎上,中科雙良計劃用3年的時間,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10兆瓦超臨界壓縮空氣儲能系統項目。而在機器制造方面,零部件將委托雙良與其他企業加工,最終由中科雙良集成。
“我們有信心在2020年前研發出百兆瓦級別的壓縮空氣儲能設備,但其中最關鍵的影響因素還是儲能電價。”陳海生說。
目前,中國的壓縮空氣儲能還處於研發起步階段,尚未形成規模化與完整產業鏈,而全國各省市的儲能電價政策比較混亂,又缺乏國家層面的指導文件。馬福林希望國家能仿照新能源發展的路徑,在電價補貼方面給予儲能產業一定的支持。
不過陳海生強調:“任何行業都不能靠補貼過日子。沒有補貼支持我們也得想辦法往前走,其實中國儲能電價並不是單純要補貼,而是要通過科學定價機制顯示出儲能的價值,比如儲能容量電價、儲能電量電價、儲能輔助服務電價等。”
“並不是技術突破后就能走上市場,必須要經歷示范過程。可是科研院所做示范很困難,而企業做又不賺錢,因此政府應當多支持儲能的示范項目。”陳海生說。(賀春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