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2025年8月1日 星期五
新能源汽车何时驶入家庭
所属分类:行业纵览
来源:华创证券
作者:管理员
更新日期:2012-02-28

         2012 年2 月16 日,华创证券主办了“2012 新能源汽车政策与产业化”讲座,到会专家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电动汽车分会主任、全国汽车标准化电动汽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建设部城市车辆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陈全世做了全面讲解。

         主要观点为:

         1. 政策与补贴:已全面,问题在于没有符合条件的产品。十年规划争论的核心还是技术路线和补贴多少,但示范城市的发展目标,补贴政策都已定好,就待实施。没有政策了。因为企业发展并不缺钱,问题在于没有符合条件的产品。国家补贴将转向支持公共平台建设。

         2. 混合动力技术:日本最好,国内很少。日本做得最好,其他国外品牌有些是样子产品,国内混合动力可以说无专利、技术还不行,往往遇到过于复杂无法做下去或者无法绕开日本专利的问题。政府和外行呼声较高,车企做好的很少,混合动力客车做的多一些,因为国外没有专利。

         3. 十城千辆:2012年将提速达标,试运行才开始上路。年内各政府将提速达标。运营上出租没优势、大巴利润低,但最先规模化运营的车企可能会走在最前面。因为没有规模化,不知问题在哪,企业需要样本,运营观察问题。

         4. 技术:国内电池技术同质化比较严重,电机电控差距不大。电池日韩技术最好,未来国内竞争优势可能演变成距离近、维修快。

         5. 充/换电:无定论,实践出真知。实用角度来说充电个别情况才有问题,换电对技术和环境要求高。国内杭州首先试运行换电模式,待实践出真知。

         6. 与国外差距:体制是关键,新私企1-2 年内盈利是可能,中国弯道超车依然是机遇。国内大部分车企为国企,市场与考核指标存在分离,但我们具备锂资源,稀土资源,国网设施建设等优势,加上中国汽车销量第一,市场最大,弯道超车依然是个机遇。一些私企发展势头很好, 1-2 年可起来。

         7. 何时驶入家庭?需要5-10 年,性能、价格、配套生产能力等问题逐步解决才具备进入家庭的条件。对消费者购车一定是1+1 中的后面那个1,且整车一体化才可以产业化。

         投资建议:短期技术和政策面刺激不大,关注概念性和估值修复机会。只有性能、价格、配套生产能力等问题逐步解决才具备进入家庭的条件:

         1. 电动汽车是人类交通工具又一次大的飞跃:人类经历了从走路-骑马-马车-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动汽车。

         2. 84年提出轿车进入家庭,2003年轿车真正进入家庭,20年的准备。只有性能、价格、配套生产能力等问题逐步解决才具备进入家庭的条件。经过这些年将这些问题都解决了,轿车才进入家庭。当前电动汽车的性能、价格、批量生产能力远远没有达到以上条件。

         3. 目前电动车在北京买不到。考虑到性能、价格、充电方便,需要更长的时间。私人购车要从汽车环境,商业模式等多个方向共同努力,才能解决。

         4. 汽车的性能:目前很差,大部分车是传统车改装的。真正自己设计的电动车很少,设计一款需要几年时间。整车设计要考虑电池,要保护电池,高性能车需要重新设计电动汽车的单位。

         目前仅有的一款单独设计的电动车是东风做的:完全从设计公司设计。电池在四轮中间。也要抓系统集成。没有企业单独设计是因为投入太大,东风的投入是央企联盟出资,投2亿,东风来做。单体、模块、电池管理系统、充电系统,整个是一个系统。驱动系统包括电机电控,传动器、齿轮器。汽车具备产业化能力,具备性价比,需要把这些东西都集成。现在传统车制造很快也是如此,而电动汽车没有这个条件,不能提供批量产品,价格也太贵。

         5. 用车环境:缺乏基础设施支撑。建充电站,充电还是换电目前仍然没结论,实践出真知。谁也不知道。需要经济安全方便。

         电动车比较娇嫩:在东北零下40度跑不了。目前电池低温环境下放电不足,即便是锰酸锂和三元也只能放电60%-70%在-20°环境下,同时还需要采暖,电池就没法走了。中国东北地区用混合动力别用纯电动。比能量、温度。有些车型就别用。充电一次时间很长,正常时间:4-6小时。

 

免费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真实性负责。

共为您搜索到0条新闻

无匹配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