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2025年5月12日 星期一
中国将吃掉美国新能源行业的午餐?
所属分类:行业纵览
来源:福布斯中文网
作者:管理员
更新日期:2011-11-15

         对美国的可再生能源行业而言,今年的9月可不是一个好月份。9月14日,位于马萨诸塞州德文斯的美国超导公司(AmericanSuperconductor)起诉中国北京的华锐风电科技集团(SinovelWindGroup),指控后者“非法使用美国超导公司的知识产权”。9月19日,由于筹集了1.25亿美元风险资金(大多与中国有关),私人持有的锂电池初创公司波士顿电池(BostonPower)解雇了其CEO,并将制造业务转移至中国,并在马萨诸塞州裁员30人。加州的Solyndra公司将其申请破产的原因归咎于售价低廉的中国竞争对手,尽管该公司得到了美国政府的5亿美元贷款担保。就在几个月前,马萨诸塞州的EvergreenSolar公司宣布关停其生产设施,而原因也是来自中国的竞争。

         美国可再生能源行业坏消息扎堆的事实表明,2011年中美关系似乎集中于三个趋势:

         1.中国与国际市场的整合日益紧密;

         2.可再生能源行业的竞争更加激烈;

         3.知识产权纠纷将继续存在。

         与国际市场的整合

         新千年伊始之际,中国启动了“走出去”战略。此后,这个国家在世界各个地区和行业里的行动成为了左右全球政治经济的一大因素。截至在2011年年中,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接近3,300亿美元,而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达到约1.6万亿美元。更为重要的是,到2016年,中国在全球经济产出中的比重将超过美国。

         这些数据表明,世界政治正在发生根本性转移,曾经盛行的世界观需要进行重大调整。在欧元区打的盘算中就可以发现这种看法的迹象——中国(和俄罗斯)将不得不在希腊救助计划中扮演重要角色。

         绿色经济和可再生能源

         在这场变迁中,可再生能源和清洁技术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中国方面的最新政策也证实了这一点。向美国经济与安全评估委员会         (EconomicandSecurityReviewCommission)提交的一份报告称:“中国为实现其新能源目标而大规模上马新项目,由此产生的规模经济效应可能会从根本上改变全球能源市场,并使中国有能力以无可比拟的价格向世界其他地区出售新能源。”据中国某位杰出的政治学者表示,中国正在强调三低,即低碳、低污染和低能耗。世界最大的太阳能面板制造商尚德电力控股公司预计,中国将受益于太阳能面板价格的下跌,并预测到2015年,中国将成为最大的太阳能市场。中国政府补贴另一个新兴行业的显著例子是,中国国家开发投资公司(SDIC)计划将天津一家无法盈利的(甚至可能亏损)海水淡化厂的处理能力提升三倍。但是,《纽约时报》10月26日的一篇文章引用该工厂总经理的话说,为了推动膜技术研究,并使中国今后在清洁水领域取得进展,“就必须要有人做赔本买卖”。

         知识产权

         几十年来,外国公司的一大忧虑就是向中国公司转移技术。他们害怕被仿造或剽窃。虽然竞争情报并不仅限于中国复制西方技术,但中国公开要求技术转让,这很容易使知识产权问题变成中美对抗问题。不过,涉及中国和西方的商业间谍活动并不总是单向的。在公元6世纪,基督教僧侣受拜占庭国王的指使,从中国偷运出蚕。上世纪20年代,在清帝国被推翻之后,中国号召向西方学习(德先生和赛先生),就像如今中国为那些愿意与当地伙伴分享技术的外国公司预留合同一样。解决知识产权纠纷的关键是在创造竞争优势的过程中,形成知识产权意识,提供知识产权保护,正大光明地使用技术,同时不要把纠纷上升到国家层面。在中国国内,解决商业间谍问题将变得更加重要,尤其是当中国公司发现他们自己的创新被复制、收入出现下滑的时候。中国企业针对其他公司提起的首起知识产权诉讼案是在1992年,当时王码五笔指控东南公司抄袭其汉字输入软件。判决结果令人失望:王码五笔在1993年获得一审胜诉,但一年后法官推翻了这项判决,理由是该软件的基础属于公共范畴。但此后,中国成立了专门的法院来解决知识产权纠纷,外国和中国公司提出的诉讼越来越有效果。

         美国的回应

         鉴于以上的这些趋势以及其他的宏观经济条件,美国公司的选择显而易见。由于美欧市场萎缩,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必将在企业和政府投资选择上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通用汽车的新战略(即总部位于美国,但其大部分盈利来自中国)是否将塑造新的企业架构?或者,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公司是否将同时兼顾美洲和亚洲?这些情况将如何为美国带来繁荣?

         为了应对这种转变所带来的挑战,美国必须关注于自身的竞争优势。创造和创新的文化,水平极高的众多教育机构,丰富的文化生活,以及政府的支持,这些为吸引投资和挽救人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总而言之,我们仍然愿意住在波士顿而不是北京,我们希望我们剩下的钱能够留在美国。

免费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真实性负责。

共为您搜索到0条新闻

无匹配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