刨花、木屑、树枝是常见的林业废弃物。
不过,在闽侯青口的一家工厂里,这些废弃物经过粉碎、干燥、压缩等工序后,变成了新的生物质燃料能源,并远销日本。3日,记者走进毅丰(福建)新能源工业有限公司的企业,了解相关情况。
效能与标准煤媲美
刚进公司,桌子上摆放的一些铅笔粗细的灰褐色棒子就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这就是生物质燃料颗粒棒。”公司负责人刘全喜告诉记者,每吨颗粒棒燃烧热量能达到4800大卡~5000大卡,效能可与标准煤媲美。
刨花、木屑等废弃物怎么能在短短的时间内,经过简单压缩,就和煤炭媲美?随后,记者参观了燃料的整个制造过程。原来整条生产线的核心是一台生物质制粒机,林业废弃物经过干燥、筛选、粉碎、制粒、冷却等几个工序,就成了有规则形状的成型燃料。
“别小看这些颗粒棒,1吨颗粒燃料可替代1吨二类烟煤。”刘全喜介绍说,这种新型燃料和煤的燃烧方式基本一样,但比煤更清洁。以锅炉燃烧5万吨燃料为例,烟煤向大气排放粉尘量为325吨,而颗粒燃料仅为6吨。此外,整个生产过程无废水、废渣、废气排出,不产生二次污染,更不要像挖煤那样下矿洞。
3年探索后率先走出国门
不过,这个项目也不好做。刘全喜告诉记者,企业走上正轨前,他们花了3年多时间进行探索。
单就原料的配伍来说,原料配伍不同不仅关系到燃料的热能,还关系到机器的损耗。老家在北京的刘全喜形象地向记者打了个比方:“就像做面,加八分的面粉还是四分的棒子面,这是门学问。”他和厂长董宏伟每天晚上就着一瓶二锅头,埋头研究这个问题。前前后后,各种分析结果共记录了4个厚厚的笔记本。
“如今,实验总算是成功了。”令哥俩高兴的是,目前企业开始进入良性生产,产品也获得了市场认可,每吨价格要比其他厂家高出200多元。
更令哥俩感到自豪的是,目前他们已经与全球500强中的日本三菱、日本三井、伊藤忠正式签约达成战略合作关系,并在日本推广销售。在国内同类产品中,这还是首次走出国门。
“董事会给我定了目标,3年内要在福建完成50万吨的产量。”刘全喜说,这意味着类似闽侯青口这种规模的厂,他们总共要建10个。
新燃料归类不明确
工厂已走上正轨,不过刘全喜和董宏伟哥俩仍有烦恼。
刘全喜介绍说,与煤油气燃料相比,以农林剩余物为原料的生物质成型燃料,不仅减排低、效能高,还能弥补城市集中供热的短板,在未来新能源战略中占据重要地位。可现实是,这种新能源目前地位仍然很低。他举例说,因产品要出口,公司去商检部门申请商品编码,却发现这种新能源目前找不到归类,只能归到竹木草藤类。
其实,刘全喜哥俩的烦恼,也是这个产业的烦恼。目前我国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刚刚兴起,国内做生物质颗粒燃料的企业才30多家。许多部门对这种新型燃料的认识局限性较大,在政策的制定方面也不够周全。
对此,刘全喜认为,政府应该重点进行扶持此类企业,形成产业链条,带动产业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