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在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整个行业陷入低迷,中国光伏产业正面临整合期。具体表现为:
一是多晶硅价格下跌。多种不利因素导致光伏市场承压,无论是国际市场还是国内市场,多晶硅价格都持续快速下跌。在经过年初的一波上涨以后,多晶硅价格在近两月连续大跌,7月持续下跌14.5%,50美元/公斤(40万元/吨)的价格已经是6年来的最低价。
二是光伏组件价格下跌。今年以来,光伏组件价格累计跌幅超过30%,且有继续下跌趋势。
三是库存增加。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全球光伏组件库存已经达到8.6GW,创历史新高。国内光伏厂商的库存也在不断增加。四是出口减少。作为中国光伏企业最大市场的欧洲市场需求萎缩,直接导致国内光伏组件出口量下滑。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处于不利位置,是中国高新技术制造业遇到的传统难题,而光伏产业再陷同样的困境,是非常值得我们反思的。
当前光伏产业结构存在的三大问题
一是产品结构不合理。高端原料、装备测试仪器设备制造企业规模、数量小,多晶硅有50%左右、银浆100%、装备20%等需要进口,绝大多数测试设备仪器依赖进口;低端太阳能电池片和组件产能占全世界的60%,95%的产品需要出口。
二是市场结构不合理。中国是世界光伏产业大国,但国内消费不到10%,国内光伏发电的装机总量仅占全球装机总量的1%,产品严重依赖出口。
三是技术结构不合理。中国最具优势的是电池片和组件技术以及其他新兴电池的开发,但装备技术和原材料技术并没有真正掌握,基本上都还控制在发达国家手中。中国是光伏制造大国,而不是制造强国,目前赚的只是加工费。“两头在外”是中国光伏产业最致命的弱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