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2025年8月1日 星期五
探访18500吨油压机组:“争气机”的底气哪里来?
所属分类:行业纵览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管理员
更新日期:2011-11-01

         “争气机”其实是一台锻压机,技术名称叫18500吨自由锻造油压机组。它诞生于河南洛阳,由中信重工公司研发,因技术最先进、体量和能力世界最大而被称为“争气机”。与其说它是一台机器,不如说它是一个标志,标志着我国大型自由锻件的锻造能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而它的运转将有效缓解我国电力、石化、冶金、矿山、建材、船舶、航天等领域对大型锻件需求的燃眉之急。

         记者赶往洛阳,去见证“争气机”开工。

         搭建创新平台

         10月9日清晨,地处洛阳城北的中信重工厂区,人车如流,机器轰鸣。“国家领导人来视察过我们公司,说我们为中国人争了光,争了气,我们听了很受鼓舞。”在重型装备厂数控车间,年轻的于玺告诉记者。他仰望着矗立在车间西部的一台高大的机器自豪地说,“它就是为18500吨油压机的诞生立下汗马功劳的镗铣床,而我就是它的‘主人’。”

         在机器的轰鸣声中,这位33岁的“首席员工”、“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讲述着自己参与油压机组制造的经历:2006年,于玺被分配到6.5×18米数控龙门镗铣床工作。为了充分发挥机床效率,于玺带领机组的工友想了很多法子,不仅提高了精度,还缩短了工时、节约了辅材费用。他们先后摸索出新型加工方法20余项,完成了三峡大坝启闭机等20多项高难度、超大型产品的加工。2007年,当公司决定制造18500吨油压机时,他们勇敢地承担起10个关键部件中的两件加工任务。

         “可是不论国内还是国际,都没有可借鉴的经验。”于玺说,比如其中一个部件重近1000吨,先不说如何加工,就是它的重量也会让镗铣床变形报废。显然,已有的加工工艺无法完成任务,必须进行创新。“18500吨锻造油压机组项目,为每一位组员提供了一个实现梦想的平台。”于玺说,自己虽然只是一名现场工人,但属于他的创新平台却延展到产品设计、工艺设计、材料等多个领域。

         在中信重工采访,记者到处都能感到、听到“创新平台”的存在,几乎每个员工都认为自己站在一个实现自我价值、创造企业价值的创新平台上。

         与年轻的于玺一样,60岁的立车工闫光明也在这个“创新平台”上尽情展现自我。作为重机厂大型车间立车班班长,闫光明带头创新,摸索出一套独特、高效的加工绝技,极大提高了效率和活件质量,解决了许多生产难题,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等多项荣誉称号。“如今公司这么好一个大舞台,想琢磨点啥技术领导都支持,我不想退休,我要把经验传下去。”老闫告诉记者,他准备给公司领导写封信,“再干些年,再干些事儿。”

         在中信重工,愿意“再干些年、再干些事儿”的老工人、老专家太多太多,他们不为别的企业的高薪所动,不为名利所惑,参与中信重工的创新发展。

         展示创新成果

         中信重工的厂区更像一个新中国重工业历史博物馆。从“一五”时期156项重点工程之一的洛阳矿山机械厂一路走来,历尽时代风雨的今日之中信重工,各个时期建筑风格的老厂房里装满了现代最先进的装备。

         沿焦裕禄大道一直向北,在写着“新重机”三个大字的厂房里,“争气机”的表演开始了。

         10月10日上午10点,随着现场指挥人员一声令下,18500吨油压机“咔咔”响起。上面,4米长的上横梁缓缓移动着。下面,438吨火红的钢锭也向下横梁方向移动着。十几秒后,随着一声巨大的闷响,上横梁向着下横梁上的钢锭砸下,顿时像巨手揉面似地,火红的钢锭有的部位被揉扁、有的被拉长、有的被压粗。

         “它一下能锻10个面呢!”见记者有些惊奇,现场工人郭卫东自豪地解释说,“可比咱手揉面厉害多了!”

         郭卫东是重型铸锻厂的老工人,20多年的锻工生涯让他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锻造水平提升的亲历者。“可是再怎么想,也没敢想能使上咱中国造的世界上最好最大的油压机。”

         一个小时后,438吨钢锭的压钳口、拔长工序顺利完成。顿时,观摩现场一片掌声,火红的钢锭把现场人们的脸烤得红彤彤的,大家纷纷与这台“争气机”合影留念。

         合影的人群中,记者发现了中信重工董事长任沁新。他告诉记者,在“新重机”工程内,18500吨油压机与750吨·米锻造操作机联动,形成一个高度自动化的重型、特大自由锻造装备平台,创造了多个世界第一:世界最大,最先进,控制采用最新的潘克泵液压控制技术,使整机工作效率和自动化程度达到世界最高……

         任沁新感慨地说,“18500吨油压机制造的每一步都是各路联动、协同作战、上下一心的结果。”

         感慨的岂止任沁新。2010年上半年,安装总指挥郑凤林把自己“钉”在了工地上,几个月下来,体重由140多斤瘦到120斤。“10年前,我住上了企业奖的房子,10年后,我又开上了企业奖的轿车。作为中信重工的一名职工,我特别骄傲和自豪。”郑凤林曾在总结表彰大会上这样说。

用户也给了中信重工员工实实在在的表彰和奖励:这一天,中国黄金集团内蒙古矿业公司给中信重工送来一张1000万元的支票,感谢中信重工为他们制造出国内最大规格的磨机。“他们不光产品质量高,而且交货期短,为我们抢了开工时间,效益远超过这个奖励。”中国黄金集团内蒙古矿业公司副总经理石玉君告诉记者。

         感受创新力量

         10月11日,一夜细雨使坐落在洛阳城北的中信重工显得格外清爽。焦裕禄大道上,上早班的员工精神抖擞地说着笑着,路两边的花草树木似也感受到了某种喜悦,合着中信员工的脚步摇曳着。

         “喜悦可以说是不断的。”刚梅林说,今天,他们的高效节能纯静压水泥磨机已批量进入国际市场,成功签订伊拉克MASS IRAQ公司3台目前世界最大的直径4.6×14.5米纯静压滑履磨机合同。

         刚梅林是这一项目的负责人。作为中信重工研究院的粉磨专业首席设计师,46岁的他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不过,他并没把这些东西放在心上,因为他把心思全用在了设计上。“我一直在用户现场,知道他们想要什么,知道各家产品的缺陷。”刚梅林的逻辑是,因为上面的原因,他的发明算不了什么,做到目前这个样子是正常的、应该的。“重要的关键的是,用户现在在想什么,将来需要什么,怎么才能帮他们提高效率、使效益最大化。”

         谈着谈着,他竟把记者当成了用户,在纸上画起他的设计思路来,耐心细致地连画带计算,直到记者懂了并确信他的设计的合理性与经济性后,他才长出一口气,面露欣慰。

         6年前,还是一名普通技术人员的刚梅林,被公司总经理任沁新请去参加公司全体领导出席的研发会,这件事让他说起来至今仍有些激动。“我的话老总都听进去了,还让我有事直接找他谈……”

         信任的力量产生了。刚梅林大胆地把纯静压技术用于滑履磨机并一举成功,颠覆了国内外建材磨机动、静压轴承最适于建材磨机筒体支撑的观念,使我国建材磨机产业由依赖和模仿国外技术,迈向了自主创新开发的阶段。

         创新的力量产生了。用户不需因温度高而停机,磨机可以连续不停地生产。一台直径4.2×13米的滑履磨机采用纯静压轴承后,每天可节约500余吨冷却水,每年至少可节约用电约350万千瓦时,节约轴瓦费用约10万元,节省停工时间约360工时。2008年,中信重工与必和必拓签订的第一个机械设备采购订单项目中,纯净         压滑履技术首次得到成功应用,现已连续满负荷运行超过3万小时。

         在中信重工采访,刚梅林式的科研人员随时随处可碰到。采访即将结束时,有人指着一个小伙子告诉我们,“他今天上午刚刚领回来一个洛阳市青年科技专家称号一等奖。”

         小伙子叫孙富强,是中信重工自动化所副所长。他说,世纪之交那几年企业处于低谷,全所40人只剩下7个人。看别人跳槽,他也曾动摇过,但最后还是坚持下来了。“我国第一台矿井提升机就是我们所做的。作为国家第一批重点企业,我们还是有实力的。”孙富强说。一批科研人员怀着这样的光荣与梦想留在中信重工,有些是近几年加入或返回中信重工的。1999年到2003年,公司流失本科以上技术人员791名、专科以上技术人员达1180名。5年后,在2009年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评价公告中,其技术中心在全国575家技术中心的排行榜上跃升至第40位。

         孙富强说自己很幸运,赶上国家和企业都鼓励创新、重视科研,同时也深感任重道远。在中信重工,深感任重道远的人太多了,以至记者都感受到了他们肩上那份沉重。

         记者离开中信重工的时候,夜晚已让洛阳城安静下来,但中信重工众多研究院、实验室却灯火通明。
 
 

免费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真实性负责。

共为您搜索到0条新闻

无匹配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