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我国第一条百万伏级特高压试验示范工程在我省长治举行奠基仪式。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8月9日核准晋东南至荆门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项目的消息,成为山西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广大电力员工更是为之兴奋,为之倾情。
这是山西新型能源基地电力外输的“空中高速通道”。以此为标志,山西经济走向了一条良性循环的发展之路。
这是国家电网公司优化能源资源配置的战略选择。以此为起点,国家电网公司推进“电网发展方式转变”步入了新时代。
这是山西人民的光荣与梦想,也必将带动能源三晋跨越发展。
抢尽天时
“煤电并举”一直是山西这个能源大省坚定不移的选择。“十五”期间是山西历史上发展最好的时期。5年间,山西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战略目标,深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全省GDP年均增长13.1%,高于计划目标5个百分点。经济总量在全国由2000年的第21位升至第16位;人均GDP在全国由2000年的第20位升至第15位。
随着山西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作为电力输出大省的山西一下子成为全国最缺电的省份之一。为了弥合电力缺口,2003年至2004年两年间,山西省公司共投资98亿元用于主网架建设、设备改造和技术更新,投资总额相当于过去10年的总和。而今,山西电网的建设已实现从35千伏、110千伏的地区性电网到220千伏、500千伏的全省统一电网的飞跃,并实现了与京、津、冀、陕、内蒙古等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联网。山西“晋电下江南”等煤电并举的战略举措,一直在全国能源配置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山西煤电能源不仅支撑着当地经济,也支持着全国。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山西在全国占有很多能源资源优势。2005年年初,国家电网公司把首条特高压电网示范工程的起始点确定在山西长治市长子县,经由河南省的南阳终点到达湖北省的荆门。
特高压建成投运后,以特高压工程和晋东南大煤电基地为依托,国家电网公司把山西电网纳入坚强国家电网的统一规划中。将完善大同—房山、王曲—邯郸等500千伏外送网络,拓宽电力外送通道,不断提高电网输送能力、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和抵御事故能力,确保山西电力“对外送得出、对内落得下”。
过去的几年间,山西省公司紧紧围绕国家电网公司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的发展战略目标,坚持“三抓一创”的工作思路,立足于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电力客户、服务发电企业、服务社会发展的“四个服务”宗旨,超前规划,加快发展,确保电力供应。新的历史条件下,山西省电力公司将勇挑保证内需、扩大外送的重担。
6月27日,国家电网公司与山西省政府签署会谈纪要。国家电网公司和山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山西电网发展,并就加快发展山西电网达成共识。双方一致认为,未来5年,是山西电网建设快速发展时期,也是电网建设与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建设相对接的重要时期,加快电网建设步伐刻不容缓。
为实现会谈纪要确立的政企共赢目标,山西省电力公司全力推进电网发展方式和企业发展方式的“两个转变”立足“三个定位”(节约型社会、特高压电网、新型能源基地)、建设“三级电网”(融入特高压电网、联系华北电网、强化省内电网)、开拓“三个市场”(全国市场、华北市场、省内市场)的发展战略一次次掀起了新高潮,助力山西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和谐快速发展。
全国“十一五”期间规划建设的13个煤炭基地,山西就有3个。“十一五”期间,山西省规划投产自用装机容量1421万千瓦。到2010年,全省自用总装机容量将达到2908万千瓦。规划投产向外送电装机容量1200万千瓦,到2010年,全省外送装机容量将达到1800万千瓦,外送电量1100亿千瓦时。其中,通过特高压输电线路外送电力达到600万千瓦,电量350亿千瓦时。“十一五”末,全省总装机容量将达到5100万千瓦,比2005年翻一番。
长治市在山西东南部,地处沁水煤田,位于国家晋东南大型煤炭基地的中部,基地含煤总面积15059平方公里,地质总储量1227.21亿吨,大型煤炭企业集团集中开采,规划2010年形成18000万吨的产量。
目前,长治地区电源总装机容量204.49万千瓦。除了已投入运行的漳电、漳山电厂及在建的王曲电厂、和信电厂、漳山II期扩建等360万千瓦总装机容量外,计划开工建设的有鲁能赵庄电厂、高河电厂、襄垣和信电厂、王曲II期扩建、长治热电厂等总装机容量540万千瓦。预计“十一五”末期,长治地区总装机容量将达1215万千瓦。
另据2005年10月出版的《山西电网“十一五”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报告》预测,原属晋东南地区的长治、晋城两市“十一五”期末,大电厂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4540兆瓦,其中外送电装机容量达6900兆瓦。
推进大煤电一体化发展,已经成为山西省加快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必然趋势。
但尤如输煤需要畅通的高速公路一样,输电也必须有承载大容量、大功率、远距离、高效率的电网通道。山西要想突围“黑色梦境”,在“中部崛起”中夺得先机,走“大煤电、大市场、大配置”发展道路,实施煤电并重、输电为主的重大优化资源配置战略,“特高压”无疑是最好的出路。
“十一五”期间,山西向外送电装机投产容量将达到2200万千瓦。根据测算,首条特高压电网示范工程投运后,输送的电力功率可达600万千瓦,相当于一年就地消化原煤1800万吨。截至今年6月底,山西省电力公司完成投资12亿元,建成投产220千伏及以上输变电工程6项,主变压器5台容量198万千伏安。1个月内投产的主变容量达到上年前6个月总和的1.9倍。通过大电网的延伸和强化,山西电力市场不断向华东、华中市场拓展,为山西大煤电基地提供强力支撑。
占尽地利
2005年,胡锦涛总书记考察山西时指出:“山西作为煤炭大省,具有资源方面的比较优势,既要为满足全国能源需求作出贡献,又要努力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这为山西的能源发展指明了方向。落实这一指示,山西的地理条件决定了能源输出必须更多地依靠向外输电。统计资料显示,2005年,山西省煤炭产量5.5亿吨,其中外调出省4亿吨。交通运输矛盾十分突出,而发电用煤只占省内用煤的25%。特别是煤矸石目前的堆存量已达10亿吨,每年还新增8000万吨,造成了巨大的环保压力,如不加以综合利用,将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山西地处内陆,山高沟深,交通不便,特别是晋东南地区交通尤为困难。随着能源产地和消费地距离、范围的不断扩大,仅靠铁路和公路运输原煤,将越来越受到运力“瓶颈”的制约,而且还在沿途带来二次污染。但通过电网特别是特高压电网输电,山西却有着很大优势。山西地处中部,距京津冀约500千米,距离华中地区约900千米,距华东地区约1500千米,均在特高压电网经济合理地输送电力的范围内。长治市属山西省地级市之一,是全国十大魅力城市之一。下辖13个县(市区),人口321万,城市面积13896平方公里,平均海拔高度966米,居太行之巅,古设上党郡,有“上党自古天下脊”之称。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队伍以长治为中心建立了“八路军总部”和“太行太岳根据地”。长治,也是一个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老区”“特高压”落点的长治长子县位于长治市西南部,县域面积1060平方公里,煤炭和水资源储量丰富,交通便利。规划中的1000kV晋东南变电站站址位于距市区约22千米地处的崔家庄。它南临长子县至临汾市二级公路约400米,往南2千米处为有着精卫填海动人神话传说的“精卫湖”,东面1千米左右为500千伏榆林II回线路。
站址区域内为农田,地势开阔平坦,地下无文物,不在煤矿规划开采范围内。站址地形平缓,雨水排泄条件很好。站址距公路较近有利于设备运输。站址上部分布湿陷性黄土,一般厚度2米至4米,且为I级非自重湿陷性黄土。站址地下水位埋深7.1米至10.1米。站址最低气温-300℃,年平均气温50℃,最大风速30M/S,最大覆冰10毫米。该站址距离赵庄电厂17千米,距离晋城电厂45千米,距离高河电厂12千米。
站址可利用面积49公顷(合约750亩);按照PTMOA封闭方案的平面布置,一期工程变电站总占地面积7.3867公顷(合约110.79亩)。
极尽人和
如果说“天时”“地利”为特高压在山西“起步”提供了良好的客观外在条件,那么,“人和”则为特高压尽早开工营造了更加有利的优势。
&n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