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2025年8月29日 星期五
节能产品叫好不叫座 专家分析3种原因
所属分类:行业纵览
更新日期:2006-07-18

      节能医生、节能小屋、节能军令状……这个夏天,"节能"成为最时尚的话题。而记者近日采访调查发现,无论是普及程度还是认知理念,节能产品都难如人意,要大规模地进入普通市民家庭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镜头一:节能,不节能,差价千元

    记者近日在首体附近的一家家电卖场采访,空调组客户代表郑先生热情地介绍一款进口的HDM空调,机身上贴着"中国能效标识",标志为一级。与其同样制冷量的HAB型空调的能效标识指向为五级,非节能型。"节能的3817元,不节能的2607元。"同为1.0匹,同样是2600瓦制冷量,差价为1210元!

    在国产空调专柜,记者也遇到了类似的情况。售货员直截了当地说:"节能的都是高档的。节能和不节能的差价有1000块钱。"一位顾客摇头嘟囔:"那点电钱,得多长时间才省回来啊?""七八年吧。"售货员的回答轻松。与现实多支付现金相比,许多家庭对节能的认知还是很模糊,算的更是眼前账。

    镜头二:节能灯促销遇冷场

    在白石桥一家连锁超市,记者正巧遇到一款国外品牌电子节能灯管的促销活动。凑上前看,一只8瓦的节能灯管售价竟然为17.9元,而摆放在旁边货架上40瓦普通照明灯泡的售价仅为1.9元,亮度相当,价格却相差近10倍!另一款螺旋形20瓦的节能灯与同等亮度的磨砂灯泡相比,价格相差16倍。

    售价高可是节省电费。仿佛猜透顾客的心思,厂家特意在旁边挂了一块板,算账说明买节能灯更划算。可记者在现场并没有看出多少顾客认可,大多数顾客是拿起来看看就又放下了。一位姚女士一针见血地指出:"节能灯好是好,价也忒高了,一年才省那点儿电费,可是保不齐哪天灯就坏了呢!还不如买个普通的,才一两块钱。"


解决之道

    1、政府推动建立相应机制

    如果说节能家电步履蹒跚是因为消费者缺少足够的热情和积极性,那么企业自然缺乏由市场销售带来的动力。普及家电节能,仅靠企业行为和市场调节并不充分,还需要政府来助"一臂之力"。

    早在2004年,北京就启动了"绿色照明工程",推广25万只高效节能灯和部分照明节电器。在推广过程中,供货商以低于市场20%的价格供货,北京市政府给予30%的补贴。

    今年2月21日,《北京市居民住宅清洁能源分户自采暖补贴暂行办法》执行,采用清洁能源自采暖的职工每采暖季可以领到每平方米15元的补贴,比之前每平方米约8元的补贴提高近一倍。记者还了解到,市政府在北京地区全面推广蓄冷空调等合理用电技术,制定对北京市蓄冷空调用电项目实行补贴的政策,补贴标准是移峰电力负荷每千瓦补贴500元,配合现行的峰谷电价政策,培育蓄能供冷服务产业。

    一些业内专家表示,政府建立激励机制是推广节能产品的有效途径。在税收、经营、技术和市场管理等方面给与企业合理的优惠和帮助,同时建立节能消费补贴的机制,以此提高消费者的节能消费热情,加快节能家电的普及步伐。

    2、规范市场严格检测认证

    "应该建立专门的机构对节能产品市场进行规范,从源头上把好质量关。"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周昭茂认为,对节能产品检测、认证不够规范是导致节能产品市场出现局部混乱的原因。"节能产品良莠不齐,质量不一,不仅给消费者的选购、使用带来极大不便,还对市场造成了恶性冲击。"

    为此,他主张质量监督局、认证中心、科研院所等相关机构应该组织人员对节能产品的质量进行检测,统一标准,严格执行。有关部门同时要起草规定,共同规范节能产品市场。

    3、强化意识培养节能习惯

    节约能源不仅有利于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还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善事义举。因此商家的宣传不应只局限于给消费者"算账",而是要考虑更多的社会效益。在能源稀缺、节能产品推广和普及的外部环境尚不完全成熟、消费者尚未完全认可的今天,商家做出一些合理让步,也许反而会"退一步,进两步"。

    北京地球纵观环境科普研究中心主任李皓博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全社会都应该形成一种朴素消费崇尚节约的氛围,消费者个人之间也不要盲目攀比赶时髦,应该充分考虑自己的需求和购买能力,勤俭持家。

    北京电力公司客户服务中心需求侧管理处刘小鹰处长认为,节能产品不仅仅是能够节省一些电费,更多价值在于其附加属性,对维持人体健康、改良居室环境、维护大气质量、节约能源资源都有重要作用。他指出:"消费者应该提高节能意识,同时注意生活中养成节约能源的习惯。"

    按照每天开灯5.5小时,每度电0.5元计算,节能灯泡和普通灯泡可省电费对比:

    型号年耗电量电费/年可省电费/年

    节能灯泡8瓦16.60度8.3元40.15-8.3=31.85元

    普通灯泡40瓦80.3度40.15元

    原因所在

    本以为节能产品既为国家节约资源、能源,又给消费者带来实惠,还会令厂商赚个盆满钵满。殊不知,现实生活中的节能产品却不是"皇上的女儿--不愁嫁"。场面没有想像中的火爆,销量也没出现大幅度攀升,人们的反应甚至似乎有些冷淡,看得多,买得少,原因何在呢?

问号1

    节能产品不"节钱"

    记者走访了多家商场、超市、家电卖场后发现,节能产品相对普通产品售价高是其叫好不叫座的主要原因。以"节能"为主打卖点的家电产品,颇高的"身价"让众多消费者望而却步。

    前不久结束的节能环保展上,一款采用循环水自动清洗、紫外线消毒的食品清洗机令众多前来参观的人们爱不释手。参展商介绍,清洗机还能采用臭氧--活性炭联用技术进行水净化处理。可是要想购得一台清洗蔬菜瓜果的清洗机,至少要花6800元;要是再增加一项洗肉的功能,那就再添2000元。按照参展商的算法,的确能省不少水资源,可省钱吗?

    采访中,有专家表示:"节能产品往往是技术上的高要求导致了生产制作的高成本,进而形成了高价格。"节能电器的高价主要原因是它高于普通电器的生产成本,而成本抬高的诱因则是节能技术的现状。以变频空调为例,它主要依靠变频技术达到节能目的,可是这种技术从国外引进到国内市场的开发、成熟,还不到十年时间,因此在应用于空调制造时价格自然会提高。此外,节能空调还要将普通铜管换成内螺纹铜管,压缩机也要换成高效能的,这些因节能改造而增加的生产成本最终只能转嫁到消费者身上。"节能产品价格的下降还有待于生产技术的升级换代。"

    此外,记者注意到,消费者在选购产品时总是会比较购买节能产品一次性多支付出的成本和长期使用后节省的成本。按理说,在使用寿命内,如果一次性多支付的成本比节省的额度要低,理应选择节能产品。可是从消费心理来看,消费者更加注意一次性的付出。回报周期长成为抑制节能家电普及推广的"瓶颈"。

    问号2

    功效宣传存误区

    在诸多节能产品中,家用灯具较早打出"节能"的概念,虽然多年前就开始普及,可至今仍然给人不易亲近之感。价格固然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而消费者的节能观念也成为其推广的一个障碍。

    记者在采访中遇到一位选购灯具的女士,她表示:"节能灯反应太慢,要缓一会儿才亮,而且容易坏,不如普通灯泡使着顺溜儿,就算坏了更换也不可惜。"也有不少消费者不再另置节能器具,是因为"平时生活中注意勤俭节约比跟风似的买节能产品更重要"。

    记者在商场、超市、家电卖场、建材市场等地采访时注意到这样一种现象,那就是商家的宣传手段大多是一味地通过给消费者算"实惠账"来进行促销和推广,以此说明节能产品相对于不节能产品的优势。

    "节能洗衣机能省水60%"、"节能插座能为一个家庭每年省出200元电费"、"节能冰箱一年可省1800多度电,相当于省了800多元钱"等等之类的宣传市场上随处可见,商家紧紧抓住"节能省钱"这一卖点迎合消费者。可这种算账,需要许多特定条件,则被商家自觉不自觉地忽略掉,实际上误导了消费者。当实际使用中达不到广告宣传的内容时,消费者对节能产品就会产生疑问。吴女士买了一台节能电磁

免费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真实性负责。

共为您搜索到0条新闻

无匹配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