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力发电电器设备分会
比拼产业链 东汽风电蓄势“二次跨越”
所属分类:企业新闻
来源:中国工业报
作者:管理员
更新日期:2011-08-09

        

         东汽从最初的德阳生产基地到如今的天津基地、酒泉基地都具有总装生产能力,在建中的呼伦贝尔基地将在今年年底形成总装生产能力。图为东汽风电总装生产线。(刘 岗 摄影)

         今年4月12日,东方电气集团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2.5MW风力发电机在甘肃酒泉下线。从这一刻开始,东汽结束了风电技术引进、消化和吸收的“打工”时代,开始步入独立研发制造阶段,东汽风电产业也从2008年以来的高速发展迈入转型升级新时期。

         记者了解到,以2.5兆瓦风机为基础,东汽还将陆续推出3MW、5MW和10MW等功率更高、适应能力更强、技术更加先进的风电机组。今年10月,包括陆上和海上两种机型的3MW风力发电机将研制成功;年底前,东汽与奥地利Windtec(美国超导公司)联合设计开发的5.5MW风力发电机也将揭开神秘的面纱。

         东汽副总经理任家福告诉记者,在当前我国风机市场从价格竞争转向技术竞争的背景下,依托自主创新和服务水平提升,经过两年时间的转型升级,东汽将迎来风电发展史上质的飞跃。

         从蹒跚学步到自主研制

         自从2004年涉足风电市场以来,东汽风电产业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已然稳居国内风电行业前三甲。在产业规模不断扩张的背后,其开放式技术创新路线“居功至伟”。

         以引进德国Repower公司1.5MW风电机型为契机,根据我国不同地域和环境需求,东汽相继成功开发低温型、弱风型、高原型等30多种改进型机型,出色完成了洋风机“本土化”的任务。

         2005年12月,第一批7台1.5MW风机在山东鲁能荣成风场投运,为东汽风电产业的大发展拉开了帷幕。2006年,东汽为内蒙古呼伦贝尔风电场开发出第一批1.5MW高寒风机,并且自主完成了机组调试和试运行,标志着东汽风电技术进入适应性改进阶段。

         2009年,借鉴Windtec公司2.5MW风机开发技术,东汽决定独立开展2MW风力发电机组的设计和研发。仅仅一年之后,东汽就出色完成了任务,其自主开发的2MW风机实现了批量销售,目前运行状况良好。

         2011年,或许会成为东汽风电发展历程的一个里程碑。随着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2.5MW风机的成功下线,东汽风电技术路线开始从引进消化吸收的初级阶段升级到自主研制阶段。

         据介绍,这种优化型风机采用模块化设计理念,继承了1.5MW和2MW风机的成熟技术和结构特点,并且借鉴了东汽与Windtec联合开发的2.5MW海上风机的优点。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技术进步的驱动下,东汽风机产业规模呈现几何式增长,风机产量也从2007年的30台迅猛增加到2010年的1500余台。2010年,东汽实现风电产值105亿元,占到公司总产值的55%;完成销售收入76亿元,几乎占据公司总收入的一半。值得一提的是,现如今,风电已经撑起了东汽产业发展的“半边天”,尤其是经历了金融危机和灾后重建的洗礼,东汽的风电产业更加“坚挺”。

         “拓荒者”的胆识

         纵观目前的国内风电市场,华润、金风和东汽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三家企业的产能合计占到国内风电市场的“半壁江山”。在任家福看来,正是这三家企业在我国风电产业发展历程中扮演了“拓荒者”的角色。

         “从白手起家到率先培育出完善的风电产业链,东汽的风电发展道路异常艰辛,也交了不少学费。”任家福坦言,但是,这种付出是值得的,起码后来者可以少走弯路。

         事实的确如此。

         从最初的德阳生产基地到如今的天津基地、通辽基地、酒泉基地、呼伦贝尔基地……东汽已经形成以德阳为中心、辐射全国主要风电资源地的五大生产基地。与“卫星式”生产基地相伴而生的,还有遍布全国13个省及自治区的几大风电服务基地,以及一支总人数超过900人的专业服务队伍。

         在任家福看来,独立的风电事业部的成立对东汽风电产业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从某种程度上说,集设计、采购、生产和服务于一体的风电事业部,是东汽相比其他竞争对手的一大竞争优势。”

         从当初的单一部门,到如今下设办公室、计划项目处、研发中心、物资处、服务处、管理处和营销处等诸多子部门,东汽的风电事业部俨然成为一个分工协作的“大家庭”。

         根据风电产业服务的特殊性,东汽还把全国风场划分为通辽、酒泉、张北、包头、沿海等几大片区,构建了通辽、呼伦贝尔、酒泉、新疆、吉林大安、山东等六大区域服务公司,形成了风电事业部与区域子公司相结合的风电服务模式。

         通过“属地”化管理方式,东汽把服务组织管理、备品备件中心库、配套商服务阵地前移,全国服务24小时工作圈、集中地服务8小时工作圈的服务格局基本形成,风电产业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

除了辐射全国的生产和服务基地,完善的试验平台也是东汽风电产业蒸蒸日上的内生动力。

         到目前为止,东汽先后建立了1~3MW风力发电机组全功率试验台、变频器及风机电气系统仿真试验台、低电压穿越试验台、风电叶片5MW等级试验台,6MW级全功率及低电压穿越试验台正在紧张筹建中。

         “如果说过去国内风电产业主要依靠价格竞争,未来技术实力将成为风电企业能否突出重围、实现升级发展的关键。”任家福说。

         “十二五”或迎飞跃发展

         过“十一五”的磨砺,东汽已经具备2500台兆瓦级风机的年生产能力,去年新增风电装机容量超过2623兆瓦,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13.9%……

         然而,企业发展轨迹表明,在经历了快速规模扩张之后,企业往往需要冷静下来进行反思,这一规律同样适用于整个风电行业。

         过去五年来,我国风电行业以每年100%以上的速度递增,风机价格却从最高点6000元/千瓦直线下降到3600元/千瓦,国内风电设备产能过剩状况愈演愈烈。

         在风电产业迎来拐点的背景下,包括技术、生产、服务和检测在内的产业链的综合竞争力将成为企业决胜市场的关键。

         “不仅要实现技术上质的飞跃,还要根据不同情况调整主要参数,力争使客户价值最大化。”在任家福的眼中,对于谋求升级发展的东汽风电产业而言,技术和服务,两者缺一不可。

         “十二五”期间,东汽风电产业将遵循内涵式与外延式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力争具备独立自主研发能力,建成完善的产业布局和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包括设备提供、系统设计、服务、工程成套的系统集成能力,实现“二次跨越”。

         针对自主开发能力不足、技术底蕴不够、海上风机起步较晚等主要瓶颈,东汽将有针对性地加大风电研发投入,建设国内一流的研发中心和试验平台,积极参加风电行业标准制订;同时实施引进技术、联合研发和自主开发相结合的技术路线,力争在整机研发、部套件研制、系统集成与协同等方面有所斩获。

         在服务模式上,风电事业部统筹规划并提供技术后台支持、总体计划、目标考核、信息集成,各区域子(分)公司服务单元负责具体实施,基本形成辐射全国的风电服务基地,部分服务人员本地化。

值得一提的是,“走出去”也是东汽风电产业升级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而东南亚、南美洲可能成为首选目的地。

         “国际认证等将是风电国际化进程中最为棘手的问题。”任家福告诉记者,相关项目正在紧张地接洽过程中,如果一切顺利的话,最快今年内东汽即可实现风机出口零的突破。(记者 宋斌斌)
 

免费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真实性负责。